開發區社區“五級管理”
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經過充分調研和探索,逐步建立了“開發區社區管理委員會—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社區居民組長—社區網絡員”的“五級社區管理網絡”組織架構。
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總體負責本社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發展本社區的公益事業。社區工作站則實行“一體化管理、一站式服務”。目前開發區6個社區通過合理劃分內部管理服務半徑,共設立工作站22個。工作站下設若干社區居民組長,負責領導社區網絡員,直接面向居民開展工作。
社區居民組長和社區網絡員是豐富社區管理的“毛細血管”,能夠深入居民中提供精細化的管理和細致入微的服務,也便于以情動人、以德服人地促進鄰里關系和諧。
“五級管理”模式實現了讓昔日的村民“變身”居民后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也解決了失地農民搬進城市社區,“村委會找不到村民、社區管不了居民”的兩頭尷尬。
目前,整個開發區已經按照“公寓房社區每幢樓(20戶)設1名網絡員,10幢樓設1名居民組長;宅基地自建房社區每20戶設1名網絡員,每100戶設1名居民組長”的標準,設置了居民組長127人,網絡員494人,基本實現區域全覆蓋。
基層社區文明二三事
組長:文明新風宣傳者
葉澤湖花苑社區于今年初成立了東港、西港兩個工作站,每個工作站下設多個工作小組,尤海峰擔任第一小組的小組長。“下情上達,上情下通是我們的基本職責。”他經常對自己說,要把老百姓上來反映問題轉化為下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
每天,尤海峰會在自己的轄區范圍內巡查,與老百姓溝通交流,發現問題及早反映或解決,化解矛盾。“一些老百姓認為現在菜價貴,屋前屋后自己種點不要緊,所以社區內有時候會出現綠地種菜問題。”尤海峰說,他們和居民本身都是鄰里,經常上門去勸說,大家也比較愿意聽,做工作的時候也注意方式方法,不會讓大家覺得難堪。
現在,社區里黑診所、違章搭建等問題都已經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居住在環境優美、和諧的新型社區里,居民們的觀念也在慢慢轉變,他們普遍形成這樣的意識,就是“公共社區要人人講文明”。
網絡員:愛心幫扶傳遞者
今年53歲的楊雪弟,是葉澤湖花苑社區的門衛師傅,但從今年開始,他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社區網絡員。
今年初,群眾心目中的老好人楊雪弟經過社區工作站提名,20戶居民簽字同意,成為葉澤湖花苑社區的一名社區網絡員。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到居民家里去串門,問問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忙解決。社區有一個低保戶楊仁寶患有心臟病,每月300—400元的醫藥費讓他生活境況不佳,加上年紀大,腿腳不方便,生活上需要更多關心。楊雪弟得知后,立即將情況反映給了居民組長,短短幾天內就有了回音,老人的實際困難得到了政府的關心,政府提高了每月的資助比例。
志愿者隊伍:文明指數提升者
在基層社區,一些熱心助人的居民主動投身于社區志愿服務,并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在記者采訪的葉澤湖花苑社區,已擁有10支志愿者隊伍,參與人數超過200人。平均每10個居民中就有1個是志愿者。計生志愿者、助殘志愿者、愛心幫扶志愿者、治安義務巡邏志愿者、夕陽紅志愿者……
創建“文明社區”、“文明樓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評選“學習型家庭”、“特色文化家庭”等活動,都有志愿者隊伍的傾情服務和支持。青年志愿者活躍在社區里開展“清潔家園、根除陋習、促進健康”主題活動,黨員志愿者開展治安聯防巡邏活動,婦女志愿者開展遠離黃、賭、毒活動,還有“一幫一”、“多幫一”幫扶活動等。在社區居民“自我管理”的同時,志愿者還幫助社區實現“自我服務”,舉辦文化節、讀書節、藝術沙龍、體育比賽等,豐富居民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讓新型農民社區的文明指數隨著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攀越高。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