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想到開發區不僅為我們進行免費的崗前技能培訓,而且還推薦我們直接到世界500強下屬子公司銓訊電子上班,這里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與沿海相差無幾!”之前和丈夫在廣州務工4年多,目前在佳能上班的26歲女工韋某一臉興奮地對記者說。
像韋某一樣,既能在開發區企業找到滿意工作,又能享受免費崗前培訓,一上崗很快就成為技術人才,這在九江開發區已經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正因實施了這種“普惠型”待遇,該區已成為返鄉民工擇業的“特區”。
開展“1638”活動,把崗位送到家。該區現有工業企業200多家,用工量巨大。隨著新引進項目的增多和原有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用工形勢更加吃緊,僅靠某個部門或簡單發布招聘信息,坐等人員上門求職的方式已無法有效解決用工問題。
解決企業用工難題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人從哪里來的問題,該區結合實際、創新思路、科學制定 “1638”招工措施,即利用1個人力資源市場、6個勞動保障所和38個勞動保障站,采取每月中旬第一個周六定期舉辦招聘活動,分工對接市內及周邊省市近 80多個鄉鎮700多個村,覆蓋人口200多萬。大力推行三級聯動招聘活動,深入鄉村進行招聘宣傳,尤其是利用元旦、春節等農民工返鄉季節,送就業崗位上門,把招聘會開到百姓家門口,取得了良好效果。
今年以來,共發放企業宣傳冊和招工信息等約10余萬份,組織或舉辦各類招聘會46場,累計求職登記1.4萬余人,成功吸引9000農民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雙雙創下歷史紀錄,呈現出開發區、企業和務工人員皆大歡喜的生動局面。
企業開訂單,開發區“三包”服務。企業的需求就是開發區的追求。針對各企業用工對專業技術和技能的掌握要求不同的狀況,開發區創造性提出由企業自主開出用工訂單,開發區實行包培訓、包配送、包上崗的“三包”服務,為企業入職人員提供崗前、崗中技能培訓,努力使一名生手變成熟手,讓每一位普工成為技工。
為確保培訓實效,該區建立健全了政府、企業、學校三級聯動培訓長效機制。依托九江理工學校、九江學院等院校,對入職員工進行培訓。2010年以來,共為旭陽雷迪、銓訊電子、三諾電子等重點企業組織培訓班180余次,9146人得到了相應層次的技能培訓,增強了務工人員的崗位能力。
同時,該區還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大力推廣校企合作培養技工新模式。今年將擴大與院校的合作范圍,把視野拓寬到周邊省市,力爭達到與100所院校合作,訂單培訓6000人以上,并為區內企業發展儲備一批人才。
企業在政府幫助下,才能發展壯大。“我們到九江開發區來辦企業,除了優越的投資環境外,主要是考慮九江開發區能在用工服務上給予企業全方位的支持。”銓訊公司李處長高度評價該區的人力資源工作。
注重以人為本,營造留人好環境。實踐證明,溫馨、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和諧的勞資關系,能增強開發區的吸引力,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使員工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不斷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為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該區去年投入18.3億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建設,完成了近60公里園區道路建設,九江出口加工區成為首批省級生態工業園區。有10萬余平方米各種戶型的公租房,可供園區員工有選擇地居住。為解決入學、就醫問題,啟動了明德、蛟灘小學改擴建工程,提高了杏林門診部醫技水平;協調開通了市區至沙河客運專線,每10分鐘一班,極大地方便了園區員工進出市區。目前,九江出口加工區有商貿餐飲、休閑娛樂、金融通訊等各類服務機構60余家。
全方位加強勞動管理工作,全面落實《勞動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上門為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進行服務,規范企業用工行為。督促企業及時為企業入職員工辦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免費提供“一站式”辦理服務,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出臺《給園區企業負責人的13條建議》,依法快速辦理勞動爭議案件。近年來,共監察用人單位500余家,補簽勞動合同2372份,受理仲裁、投訴案件263 起;及時追繳支付民工工資690余萬元,有力保障了務工人員的正當權益,構建了開發區和諧的勞動關系。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