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對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隆湖經濟開發區來說,這期間卻發生著巨大的嬗變:從1983年設立隆德縣移民吊莊區,到 1992年設立自治區級扶貧經濟開發區;從2004年劃歸大武口區管理,再到2009年成立星海鎮至今,隆湖開發區已成為寧夏乃至西北地區一流的生態移民示范區。
“一間土坯房,一個電燈泡,一部手搖電話。”這是隆湖經濟開發區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郭連貴最初在隆湖見到的物品。當時,為聯系方便,開發區相關負責人用太西洗煤廠的專線接了兩部電話。2007年,開發區預計安裝500部電話能保證使用10年時間,可是讓他們措手不及的是,僅3年時間,500部電話已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不得不擴容到4000部。目前,開發區已初步實現了有線電視、鄉村公路、通訊、電力等 “村村通”目標,渠系配套率達到100%。
大武口區區長洪濤告訴記者,近年來,隆湖經濟開發區投資9000多萬元,完成了4個“塞上農民新居”建設,1400多戶農民住進了新樓房,1200戶農民舊居得到了徹底改造。去年,開發區將原來的31個村整合為現有的8個,實現“農村人口集中居住、農村基礎設施集中配套和農村社會集中管理”的目標。此外,大武口區按照“集中大莊點、建設大社區”的思路,在隆湖一站村開展“中心村”建設,建成了星海家園、文化產業一條街和文化體育廣場,輻射鄰近2―4個村莊,形成了寧夏第一個“農村萬人大社區”。
隆德移民王小玲家住星海家園一期18號,這是一棟黃墻紅頂的建筑,院子里種著各種蔬菜,還養著雞。王小玲告訴記者,她和丈夫是幾年前到大武口打工的,由于這里條件好,他們就把家從隆德搬到了這里。后來,政府建設星海家園,他家只花了6萬多元,就住進了 100多平方米的新房。現在,她和丈夫仍然在打工,孩子在離家不遠的學校上學,家里電視機、洗衣機、電磁爐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隆德移民文慧在隆湖文化產業一條街開了一家書畫裝裱店,政府不僅3年內免去了各項稅收,就連取暖費和房租都免收。據統計,在隆湖文化產業街上,類似這樣創業催生就業的文化產品經營戶就達70多戶,能帶動2000多名群眾致富。去年,隆湖文化產業的收入突破3000萬元。
在惠民政策的鼓勵下,而今,南部山區農民紛紛到隆湖安家落戶,移民人口已從1983年的幾千人,迅速發展到現在的5萬人。搭乘城鄉統籌發展快車,隆湖開發區已實現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統計數字表明:從開發區成立之初,農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現在人均年純收入已達4609元,短短28年間,收入增長了60多倍,位列全區移民之首。
大武口區委副書記、隆湖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戴培吉告訴記者,目前,開發區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醫療保險、新農合等各項民生服務覆蓋率高達96%。而針對困難群體設立的“五免一救助”、“陽光家園”助殘等多項民生工程被自治區作為樣板工程,在全區進行推廣學習。同時,大武口區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目前,隆湖開發區中小學全部實現了標準化建設,小學和初中生均公用經費每年分別達到400元和600元,大武口區還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