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布了出人意料的統計快報,顯示今年前3個季度經濟指標全線“飄紅”。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羅長剛表示:“開發區作為武漢經濟發展‘引擎’,已走上全面復蘇之路,甚至有望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的目標。”
去年此時,以汽車和出口產業為主的武漢開發區幾乎與沿海城市同步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當年9月,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首次呈現負數,之后連續4個月下滑,至12月跌至谷底。
開發區內有340家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創匯額占到了全市的1/3強。一時間,“訂單變薄,庫存貶值,生產衰退”等如影隨形,開發區掉入了經濟危機泥潭。
搶抓國家刺激經濟措施,特別是降低汽車購置稅和汽車下鄉政策,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部發力,圍繞“保企業、保增長、促發展”,出臺應對危機的“18條”,拿出3億元,在為企業減免稅收的同時,全國首創對創標準、創商標、創品牌、獲得專利的企業給予獎勵,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多項措施齊出,今年元月起,該開發區各項指標止跌回升,到9月底銷售收入819.70億元,同比增長10.46%;財政收入78.23億元,同比增長25.15%。
相關部門預測,今年內該開發區將跨入產值“千億俱樂部”、財政收入過百億元,相當于2001年的整個武漢市的經濟實力。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