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推動制造業向更高領域躍升。加快主導產業高端化,全力主攻汽車零部件、船舶設備、工程機械、環保設備等先進裝備產業重點領域,增強裝備制造業研發、制造、成套生產能力,力爭規模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8%以上。以浚鑫科技和遠見能源為龍頭,積極搶抓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做大、做強研發和銷售兩個環節,提升搶占價值鏈高端的能力。全力增強石化新材料產業鏈延伸能力,推進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加快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升級步伐;
二是推動服務業向更高能級躍升。積極探索“水鐵聯運”、“水水中轉”新模式,依托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優勢,加快外部整合、內核提升、區港聯動,全面提升港口能級。以長江新港產業園為龍頭,重點發展裝卸儲運、加工配送、市場貿易等物流增值產業,臨港國際物流園爭取國內四大交易所交割庫資質,著力打造區域分撥配送中心和國際采購中心。加快“三創”載體“七中心”和“七大工程”建設,全力打造本土企業服務外包、工業設計外包、港口物流服務外包,確保全年實現外包業務總收入15億元;
三是推動創新鏈向更高附加值躍升。大力開展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加速推進教育部工業信息化技術支撐研究中心、IBM中國研究院項目落戶,依托南京大學江陰研究院、何士貴院士工作站的功能優勢,推動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深入推進標準、品牌、專利戰略,確保今年承擔國家863項目一項,轉化成果5項,新增省級以上各類名牌產品20只以上,申請專利260件,完成國家、行業標準項目10項。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