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一步加快發展速度,壯大經濟規模總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做優做美現代化新城區,努力把區域建設成為各類創新要素流動的樞紐和具有區域經濟領航地位、城市創新支撐作用的高端創新型科技園區,
(一)進一步提升科技競爭力。深入實施“聚焦科技”戰略,突出抓好6大類48個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加快形成新的創新源。全力配合做好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建設,確保今年底主體封頂,明年8月完工入駐,使其真正成為蘇州高新區“院地合作最大項目、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龍頭項目和科技城的1號工程”。加大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的引進力度,全年新增科技領軍人才35名,其中市級以上領軍人才8名。集中力量發展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做大做強蘇高新創投公司,確保明年創投管理資金規模達到50億元。
(二)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集中力量推進143個項目、總投資達350億元的項目計劃,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構建“2+3”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繼續保持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2個產業的主導地位,力爭在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領域形成1-2個全國領先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快培植新能源、生物醫藥、服務外包3個新增長極,大力支持阿特斯光電和特譜風能等重點企業發展,加快建設1000畝蘇州高新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確保新能源產業年均增長80%,生物醫藥產業年均增長25%。加快建設“兩大重點集聚區”和“四大特色集聚區”,確保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離岸執行金額年均分別增長80%和50%。
(三)進一步提升開放競爭力。堅持引進與培育并重、重點招商與特色招商相結合,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重點組織好9月份日資企業400家活動,打造日資高地新優勢。加快推進滸墅關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爭創國家綜合保稅區,科技城爭創省級開發區,全面實施“兩個300億美元”計劃,不斷完善“一區多園”載體功能。加強投資軟環境建設,進一步強化“親商”理念和服務意識,扎實開展“優質服務年”活動,認真總結推廣“貿易便利化”成功經驗,加大對企業的財稅、金融扶持力度,全力打造綜合商務成本的“盆地”、國內外資本集聚的“高地”和中外客商居住生活的“福地”。
(四)進一步提升城市競爭力。按照“多區組團、聯動開發、集約高效、精致和諧”開發原則,以區域一體化發展為基礎,全方位實施“東部全面提升、西部強力挺進、北部快速崛起、南部加速融合”戰略,進一步提升“五大功能組團”建設水平。東部中心城區,加快推進中心區企業“退二進三”,全面實施“城中村”改造和道路“白改黑”三年計劃,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建設集金融商貿、文化休閑和高品質居住于一體的蘇州西部都市中心。中部蘇州科技城,全面推進載體建設,年內確保完成固定資產投入20億元、新開工載體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加快建設融“科技、山水、人文和創新”特色于一體的一流研發創新和產業化高地。西部湖濱地區,通過規劃控制、機制創新和強化投入,著力建設融太湖山水與田園風光、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生態休閑示范區。北部滸通片區,整合利用滸墅關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新滸工業園等功能資源,全力推進滬寧城際鐵路新區站場建設,促進新興產業和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加快建設集生產、生活和生態相配套的現代產業基地和區域物流中心。南部蘇州國際教育園,全面吸納蘇州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加快提升與中心區和古城區的融合度,確保9月份國際教育園北區全面建成,著力打造教育、科技、文化及商務、旅游協調發展的山水大學城。
(五)進一步提升和諧競爭力。認真抓好富民和實事工程,全力保民生保穩定。充分發揮區鎮兩級2000萬元創業就業專項資金作用,年內提供不低于1萬個面向區內勞動力的就業崗位,開發公益性崗位1000個。繼續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同城保“并軌”工程,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標準。加快5萬平方米廉租房和10萬平方米動遷安置房建設,妥善解決群眾住房問題。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和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確保東渚鎮、鎮湖街道建成省級衛生鎮和國家環境優美鄉鎮。完善城鄉一體“大防控”體系和“大調解”格局,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全力保持建國60周年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
(六)進一步提升體制競爭力。繼續強化“小政府、大服務”管理特色,進一步完善行政區與開發區“優勢更優、強勢更強,上優下強”的管理模式,構建適應開發建設的領導機制、精簡高效的管理機制、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為全市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探索。扎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置換和“三大合作”改革,努力形成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一體化的新格局,努力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城鄉統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先導區和示范區。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提升集團總公司規范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水平,在做大做強綜合地產開發主營業務的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市場、輸出模式、快速滾動,不斷提高規模效益。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