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基礎薄弱、技術支撐能力不強一直是制約經技區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近年來,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三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把加強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建設作為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首要任務來抓,著力打造技術領先、應用廣泛、符合區情的技術創新平臺,取得較好成效。在中心成立不到三年時間里,已引進特色產業項目和科研機構23家,其中7家企業實現產業化,成為推動全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加速器”。預計中心今年可實現產值9350萬元,同比增長233%;利稅1560萬元,增長289%。主要做法是:
一、堅持高點起步,吸引“高手”入駐。中心自創建以來,堅持將中心建設作為全區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與區域發展實際相結合,與重點產業發展相結合,與建設創新型園區相結合,積極搭建創新載體,招引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高科技項目入駐發展。先后與國家教育部、科技部共建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與中關村合作建立中關村國際孵化園威海產業化基地,與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合作共建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申請設立了全市首家“山東省保護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服務工作站”、全省第二家“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威海市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同時,加大高科技項目招商力度,引進了德他馬林海事工程、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滬晶)北方基地、國家射頻識別(上海)產業化基地北方基地等國內外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充分發揮特色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培植重點產業領域科技型企業,著力打造高層人才、高端技術和高新技術企業聚集中心。
二、圍繞高端產業,打造特色平臺。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依托基礎產業優勢,瞄準科技前沿,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著力打造四大特色產業支撐平臺。
(一)著力打造船舶產業支撐平臺。著眼于破解船舶研發技術瓶頸,帶動配套產業發展,加快建設集船舶設計研發、產品認證、關鍵產品研究、配套技術服務于一體的船舶產業支撐平臺。一是引進了船舶設計機構。在山東新船重工設計中心基礎上,與世界著名船舶設計研究機構芬蘭德他西格瑪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東德他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為國內外客戶提供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咨詢與技術轉讓服務,承擔山東省船舶行業技術中心職能。該公司現擁有各類專業設計人員80多人,在大型散貨船、汽車滾裝船及海洋平臺設計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和豐富經驗,已完成9.25萬噸散貨船、1300TEU集裝箱船等7艘船舶設計,并分包芬蘭ALLSEAS項目89.8萬載重噸船舶部分設計任務,業務遍及威海輻射全省打入歐洲。二是引進了船舶認證機構。船級社認證是船舶及配套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過去,我市沒有認證機構,所有船級社認證工作都要到青島等地申請辦理。經過經技區管委積極協調爭取,中國船級社威海檢驗處于今年4月順利入駐中心,成為全市唯一從事船舶入級檢驗業務的專業服務機構,結束了威海船舶需到外地檢驗和認證的歷史,為加快全市造船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三是引進了船臺服務機構。船臺是修造船舶及船舶上下水必備的基礎設施。傳統船臺建設投入大、工期長。山東昌林船舶氣囊與靠球技術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高承載力氣囊上下水船臺技術,為國內外諸多造船企業船臺建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全新可靠的技術保障,是國內唯一集船舶氣囊上下水作業、靠球技術服務、船臺下水工藝研究、設計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已與遼河石油裝備公司達成233萬元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技術合作,為榮成市百步亭船業提供常年服務。
(二)著力打造生物醫藥產業支撐平臺。生物醫藥產業是當今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高新技術發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已列入國家重要戰略產業發展規劃。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重點依托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滬晶)北方基地和山大威海國際生物中心,共建生物醫藥及食品安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海洋生物、農產品深加工、醫藥等產品的研發與轉化。現已引進生物醫藥企業7家。其中,生物芯片北方基地建設,采用“政府搭臺,企業運作”模式,與上海中心實行“技術一體化、人才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發展。生物芯片上海中心是國家規劃布局的兩大國家級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之一,是我國最早開展生物芯片設計和應用的單位,現擁有博士20多人,本科以上科研人員200多人,與全球前10大藥廠中的8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北方基地堅持“邊組建、邊研發、邊推廣”,已完成10萬級生物芯片綜合研發實驗平臺和8000平方米國際標準生物芯片產業化基地建設;啟動了“心肌梗塞急救藥物療效診斷芯片”研發;與10多家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與威海四零四醫院合作開展的多腫瘤標志物蛋白芯片檢測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可同時檢測人體同癌細胞分泌的12種特異蛋白物質,改變了過去僅能一次性檢測3-5種的歷史。該項檢測費用低廉,準確率高,試用1個月已有200多人進行檢測,效果良好。東舟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與哈工大(威海)聯合建立了威海光機電一體化醫用設備研發中心,是區內首家把研發中心建在大學的企業,開創了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先后研發多維電離子綜合治療儀等產品20多個,建立起覆蓋全國23個省市的營銷及服務網絡。
(三)著力打造RFID產業支撐平臺。RFID射頻識別技術是利用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支持快速讀寫、非可視識別、移動識別、多目標識別、定位及長期跟蹤管理,可廣泛應用于物流、制造、信息公共服務等領域,是省政府重點扶持的13個新興產業之一。經技區管委將RFID射頻識別技術作為高端朝陽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于今年5月與國家射頻識別(上海)產業化基地達成合作協議,在中心共建RFID北方基地。目前,“RFID技術開發與應用”展示交流平臺正抓緊建設。與威海三角輪胎有限公司達成初步合作共識,共同研究RFID在輪胎方面的應用技術,解決三角輪胎多年未解決的全程跟蹤服務問題,使企業形成新的市場競爭優勢。下一步,基地將借助展示平臺,加強RFID技術的宣傳推廣,加大與區內企業對接合作力度,引導RFID產業鏈相關企業入區發展,打造全市乃至我國北方重要的RFID產業發展基地。
(四)著力打造軟件信息產業支撐平臺。借助省服務外包示范基地落戶中心契機,重點發展服務外包產業。以盟友軟件、百源軟件、思智泰克、中威網絡等已入駐軟件企業為基礎,積極招引上海、北京高科技軟件企業,既為區內軟件應用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又努力開拓承接國內外服務外包業務,逐步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推進產業快速發展。盟友軟件開發的“政府政務績效考核管理系統”和“電子政務平臺系統”已成功應用于經技區管委辦公系統,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中威網絡正與濟南希望之星餐飲管理軟件公司合作開發餐飲管理技術,與山大威海分校合作研發電子商務應用技術。
三、實行個性扶持,推動產業轉化。中心既是科技創新的有效載體,也是產業轉化的搖籃,是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增長的動力和源泉。為加快產業化進程,經技區管委建立了產業化基地,出臺了產業化企業扶持政策,對入駐基地企業給予房租優惠,對基地外產業化企業給予房租補貼,對所交稅收區級留成部分根據年度按比例返還。中心擇優確定8家重點企業,按照企業需求制定個性化扶持方案,加快產業化步伐。其中,鹿洲電動汽車研發有限公司“電子匹配器”汽車電子產品獲美國發明專利,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脈沖技術應用到汽車方面的重大發明專利,核心技術控制系統國內領先,電池系統國際領先,已引入澳洲風險投資1000萬元,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師設計汽車外型,預計今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00萬元。翔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反滲透膜用阻垢劑,打破了國際壟斷,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為山花地毯等區內企業提供水處理服務。還有迪科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離心式凈油機產品今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50萬元,隆濟時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建筑節能外墻外保溫產品可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東舟醫療、海利欣生物、艾克美生物等企業也實現了產業化生產,科技孵化初見成效。
四、加強服務管理,創造良好環境。始終將服務作為推進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堅持高質量服務、高水平管理、高效能推進,切實為入駐項目解決實際問題,努力營造企業滿意的創新創業環境。
(一)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著力在提升服務層次上下功夫,進一步理順中心管理體制,充實中心管理隊伍,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出臺了中心工作規范、服務承諾制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既為入駐企業提供工商注冊、會計代理、商務會議、保潔、物業等基礎性服務;又積極開展延展性服務,努力構建公共研發平臺服務、專利服務、科技計劃和研發中心申報服務、人力資源引進與培訓服務、融資服務、市場營銷網絡推廣服務體系,優化科技發展環境。
(二)營造政策服務環境。經技區工委管委高度重視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切實加強中心工作的領導,加大政府引導和推動力度。管委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主管部門跟蹤推進,中心管理辦公室全天候服務,出臺了中心發展扶持政策,優先安排入駐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優先推薦各級科研項目及資金扶持,積極引導入駐企業加強產學研對接合作、與區內骨干企業合作及中心內部合作,加快推進技術創新、產品研發與市場開拓。目前,中心100%的企業有產學研合作項目,已獲得合作技術35項、專利28項;有5個項目列入市級以上科技計劃,爭取各類扶持資金190萬元。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