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蘇州高新區積極貫徹中央、省、市的總體部署,牢牢把握自主創新主線,全面創建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
高新區全力以赴保增長,立足創新促轉型,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的一系列舉措已取得明顯成效,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基本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1-6月份,全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新增注冊內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年度預算的53.6%,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新增注冊外資、實際到賬外資均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面對一個個來之不易的數據,高新區人深深體會到,創新不僅是全面創建創新型園區的最好法寶,也是高新區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源”。
引擎之一:構筑現代產業新體系
【產業創新引擎】近日,高新區與加拿大太陽能有限公司(簡稱CSI阿特斯)舉行戰略合作項目簽約儀式,阿特斯將追加投資9900萬美元,在高新區增資擴產、設立中國總部及獨立研發中心,對中國境內的阿特斯企業進行統一管理。阿特斯是一個縱向集合生產太陽能光伏產品及太陽能發電應用產品的光伏企業,同時也為汽車業、通訊業等特殊市場提供太陽能光伏產品的解決方案。2006年成為國內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太陽能光伏企業。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高新區正在迅速地由“新區制造”向“新區創造”跨越。目前,高新區已經吸引了華碩研發中心、飛思卡爾研發中心、佳能數碼復印研發中心、明基逐鹿科技園、富士膠片研發中心等20多家著名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紛紛落戶,高新區也成為了吸引各類創新資源的“強磁場”。依托區內的產業資源優勢,高新區確定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兩個主導產業調整振興和新能源、生物醫藥、服務外包等三個新興產業提升發展。創建更優的產業生態環境,形成企業集群、產業集聚,從而構筑起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高地。
截至目前,高新區累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64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0%。 2008年,高新區軟件服務外包產業銷售額達102億元,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十大最佳服務外包園區”評選中名列第四。特譜風能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機組研發與生產的高科技企業,其與德國愛達克公司聯合開發的2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整機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屆時將成為我國風電裝備取代進口風力發電機組的主力機型。固锝電子生產的閃光燈二極管全球第一、MINI橋堆產量全球第二、LLP封裝能力全國第一;蘇州東菱振動儀器有限公司自主創新研制的6項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參與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試驗工作;紐威閥門集團的產品獲得了世界前10大石油公司、前8大化學公司、前5大電力公司的認證,成為國內閥門企業中絕無僅有的一家,憑借技術優勢,在西氣東輸工程中獲得超過億元的訂單;蘇州大方特種車輛有限公司完成了涉及高速鐵路、磁懸浮高速列車、港灣建設等領域的設備研制工作,是國內惟一具有為高鐵提供工程設備資格的民營企業。
引擎之二: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
【科技創新引擎】 6月19日,位于蘇州科技城的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園區正式開工建設, 標志著由中國科學院、省政府、市政府三方共建的“十一五”重大創新項目正式開建,總投資達6.58億元。據悉,這是我國第一個生物醫療器械與裝置工程領域研發產業化集成平臺。將面向國際生物醫學工程科技前沿,圍繞國家發展生物醫學戰略目標,攻克具有創新性、可行性和市場前景的醫療器械與裝置應用科研項目,推動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并培養跨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高級人才。在今年3月的科技成果展示會上,落戶高新區僅半年的中科院醫工所就推出了6項最新科研成果,其性能、穩定性達到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水平。
近年來高新區每年實際投入超過1億元用于領軍人才的引進和獎勵,在科研經費、風險投資、貼息貸款、工作場所和安家補貼等方面,給予全面的扶持和資助。 2008年末,全區匯聚留學創業人員790多名,博士、碩士和享受政府津貼專家等高層次人才5700多名,各類專業機構研發人員超過1萬人。其中,高新區領軍人才、CSI阿特斯公司總裁瞿曉鏵博士成功入選全國25名“千人計劃”引進人才名單,成為國內第一批、蘇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人士。高新區新一輪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工作已經啟動,計劃新引進50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加大財政金融的扶持力度成為高新區推動科技創新的又一顯著特色。整合區級現有科技、中小企業等各項專項扶持資金,設立區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專項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各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技術產業化專項、重點結構調整專項等國債資金、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和國家風險投資支持項目,對列為省級以上專項的,由區財政給與配套資助。
引擎之三:營造城市功能新優勢
【體制創新引擎】輕輕點擊“人員申報”、“人員新增”,輸入新增人員基本信息,點擊“提交”——新增成功。這是蘇州中鐵華升建設有限公司社保經辦人韓小姐在上海為公司新錄用員工參保的操作步驟。該公司因承建全國工程建設,人員分散且流動性強,為便于管理,職工參保集中在滬、蘇兩地,管理人員則統一在滬辦公。以往韓小姐每月都需多次來到蘇州高新區辦理社保業務,十分不便。今年4月,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嘗試網上申報企業異地辦理社保業務,韓小姐在上海辦公室輕點鼠標就能成功辦理人員增、減等社保業務。
自“二次創業”以來,為讓百姓享受到更多的開發建設成果,高新區頻亮“大手筆”,奏響了一曲八音齊鳴的富民惠民交響曲,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更是呈現出“推進力度大,投入資金多,發展水平高”的顯著特點。投入16億元,讓全區13.5萬失地農民實現“完整進城”,從而一攬子妥善解決了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投入16億元,新建、改建全區20多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全區學校的辦學條件在更高層次上走向了基本均衡。
目前高新區已基本完成了幾個方面的“一體化”: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2007年實現城鄉規劃覆蓋率100%;基礎設施一體化,區內農村實現了“村村開通公交、家家用上自來水、戶戶實現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從2007年5月1日起就全面實施城鄉一體的新型醫療保險制度;就業社保一體化,實現了與蘇州市區范圍內的勞動力市場信息資源共享等。
全力提高城市開發建設水平,成為高新區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抓手。針對獅山街道、楓橋街道等“城中村”的改造,及時組建相關機構,快速推進其改造步伐,力爭建設一個符合城市發展要求的惠民新社區。加快何山路、金山路等道路“白改黑”工程,實施環境綜合整治,盡快改善面貌、提升形象。通過實施“退二進三”政策,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目前區內已經建設了賽格電子市場、綠寶廣場和麥德龍等眾多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賽格電子市場三期、永利廣場休閑中心、人才大廈等現代服務業項目也正在規劃建設之中。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