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工委、管委會迅速落實省委省政府全會精神,要求全區上下把省市決策部署與蘇州工業園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動員和組織全區廣大干部群眾按照“轉型、優化、創新、提升”的發展方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科學發展,重點突出南部科教創新區、環湖商貿金融區、東部高新產業區“三個主陣地”建設,深入推進國際化、信息化、人才強區、區域協調“四大戰略”,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加快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生態型、創新型新城區。
一、抓好“四大行動計劃”:
1、制造業升級。瞄準產業鏈的高端環節、關鍵環節,著力引進對結構優化升級起關鍵和引領作用的重大產業項目,在繼續提升IT等主導產業競爭力、延伸產業鏈、增強互動性的同時,加快形成生物技術(BT)、納米技術(NT)、環境與能源技術(ET)、數字技術(DT)等新興產業競爭優勢。
2、科技跨越。聚焦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以“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為抓手,加大高科技項目、高端人才、創業團隊引進力度,發揮政策、載體、平臺以及創投資金優勢,集中支持一批產學研用結合的重大產業項目,盡快在旗艦型科技項目引進和品牌型科技亮點企業培育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3、服務業倍增。主動承接新一輪國際高端服務業加快轉移,注重與周邊地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加快金融及總部經濟、軟件及服務外包、物流會展、商貿旅游等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保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大幅度提高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
4、生態優化。堅持以產業升級減少環境污染,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以節約集約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增長、能耗持續下降、環境持續改善,尤其要突出示范帶動效應,把中新生態科技城打造成為生態產業集聚區、生態技術展示區、生態居住示范區。
二、實現“四個轉變”。即從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從資源依賴、投資拉動向科技依托、創新驅動轉變;從“工業經濟”、“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智力經濟”轉變;從“人力資源優勢”向“人才資源優勢”轉變。
三、爭創“四個新優勢”:
1、產業新優勢。強化對新興產業的研究,研究制定“3+5”產業規劃(3大支柱產業+5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規劃引導。突出招商龍頭,強化擇商選資,推動資源要素向大企業大集團傾斜,推動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實施產業鏈“補鏈工程”,努力由“產業集聚區”向“產業生態圈”發展。
2、政策新優勢。一方面,充分發揮理事會的平臺優勢,關注國家政策動向,研究出臺一批新的產業促進政策,整合提升一批新的要素功能,力爭在股權激勵、科技金融創新、技術成果轉化、通關物流創新等方面得到更多國家新的政策、功能和支持;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政策傾斜,通過探索設立新的重點產業基金、重點科技項目引進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措施,形成鮮明的有利于轉型發展的政策導向,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疊加效應。
3、體制新優勢。發揮中新合作優勢,圍繞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尋求合作課題,擴大合作領域,提升借鑒成效,學習借鑒新興產業發展經驗。以產業化為導向,不斷深化和完善與中科院等大院大所的合作機制。同時,以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為突破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區域合作,樹立品牌形象,在與周邊區域聯動發展中拓展園區發展空間。
4、人才新優勢。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努力實現一流人才以一流業績贏得一流報酬。圍繞創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目標,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為加快經濟轉型增添強大動力。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