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討論研究淮陰經濟開發區新的五年發展規劃,推進跨越式發展。力爭到2014年建成區面積擴大到40平方公里,區域人口達20萬,實現工業產值超300億元,財政收入達10億元,把開發區打造成環境友好、群眾安居樂業、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淮陰新城區,企業集群的工業集聚區,宜工宜居的生態示范區。圍繞規劃目標,主要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一、圍繞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著力提高都市工業園融合度。堅持以規劃為龍頭,加快一二期規劃修編和三四期詳規編制,合理布局二、三產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土地利用總地規劃上,建成區全面提檔升級,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拓展區超前科學規劃,主要工業區形成競爭規模。一期集中區大力實施退二進三,建設成為總部經濟和特色商服經濟于一體的商務中心;二期集中區在循環經濟的引領下由求規模、樹形象的外延式發展轉向求產出、創效益的內涵式發展;三期、四期集中區堅持二三產業并舉,建設成為支柱產業明晰、配套產業多樣的多功能、環保型現代工業集聚地和輻射源。二產規劃上,在鞏固發展一二期鋼鐵和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印刷包裝四大傳統產業的同時,在三四期合理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園、外資工業園、現代物流園、食品加工園”等四大特色產業園,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科技等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升級。三產及功能配套上,做好鼎元、南昌路、輝煌、海通、天山鋼構地和新渡中心區等現化小區規劃,合理布點新渡醫院、東港區、休閑廣場、公共交通等功能區,完善現代服務體系,為二產發展創造更多的支撐和服務條件。
二、圍繞產業鏈招商引資,著力提高都市工業園集聚度。一是加快載體建設。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超前規劃,超前建設,滿足項目落戶和發展需要。啟動康馬路、廣州路、飛耀路、237省道、長江東路、淮河東路等“三縱三橫”主干道,做好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熱電廠選址和建設,各類管網、綠化、亮化、美化與路道同步到位。二是完善招商政策。圍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編制招商指南,指導招商引資工作;根據經濟形勢和改革發展需要,積極探索以土地入股和高回報、高獎勵機制,完善招商政策,保證項目集約節約利用土地。三是開展專業鏈招商。圍繞四大傳統產業和“四大產業園”,圍繞產業內500強公司、國內著名企業和上市公司,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建設一批產業龍頭型項目,做粗做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形成集聚效應。
三、圍繞拉長外資短腿,著力提高都市工業園開放度。發展外向型經濟,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是都市工業園實現五年規劃的重要戰略。借助市出口加工的政策,利用園區平臺,招引境外大企業落戶。特別是圍繞全市打造臺資高地契機,抓住國際資本和海峽兩岸經貿交流日益密切、臺灣島內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有利機遇,全力以赴引進外資、臺資。
四、圍繞工業提檔升級,著力提高都市工業園高新度。一是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重視科技創新,用信息化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做大產業規模,做強產業實力。二是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依托國創軟件園、安防高技術產業園等研發中心,探索現有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發展研發經濟,不斷提高孵化品和孵化項目質量,加速成果轉化。。三是鼓勵發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制訂扶持區內新能源、新材料生產龍頭企業政策,重點推動輝煌、桑樂、力諾太陽能利用企業做大規模,形成產業集聚。大力發展秸桿發電、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生活垃圾風力分選設備等新型能源和節能產品,開發金屬磨損自修復材料、納米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四是創造條件發展總部經濟。進一步優化打造服務環境,積極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大企業、大集團總部落戶,努力培育一批利稅多、形象好的國際國內著名企業總部集群。
五、圍繞構建宜工宜居環境,著力提高都市工業園生態化。一是嚴把項目入園綠色門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按照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的標準,堅持投資強度不低于每畝120萬元、畝均稅收貢獻不低于8萬元,杜絕有污染、高能耗項目,引導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加快企業貫標ISO14000環境體系。二是加快服務環境設施建設。硬件上,依托數字化園區,加快建設寬帶網絡,構建專項服務平臺、企業門戶平臺、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以及電子商務平臺,打造以房產交易、高級餐飲和科技孵化為核心的特色發展環境。深化服務理念,突出提升特色服務能力和水平,促進服務工作實現“服務體系完整化、服務功能模塊化、服務流程科學化、服務過程公開化、服務標準國際化”。三是創造舒適安心的生活環境。進一步完善機制,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擴大救助覆蓋面,加強對低保邊緣人群的救助,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確保開發區內困難群眾得到實時救助。大力實施廢物達標處理、集中供熱、環保體系,盡快啟動以“漂母公園”為龍頭景區的建設,因地因景建設小游園、休閑娛樂廣場、健身中心、職教中心,讓群眾成為優質公共資源和經濟發展成果的第一享受者,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四是創新管理機制和體制。創新干部培養機制,建立培訓新模式,提高干部素質和修養,嘗試采取內部“助理制”辦法,提高干部的待遇。幫助和推進區內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遵循經濟規律,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現代企業發展的新理念,搞經營、抓管理,創品牌,樹形象,提升競爭力。著力提高兩委班子業務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強廉政建設,適應都市工業園建設需要。